据不完全统计,2022年开年前三个月,就有26家超市大卖场门店、6家百货门店和几十家餐饮门店闭店停业。另一个数据来自壹览商业,2022年一季度,国内有近700家品牌门店宣布闭店,沃尔玛、路易威登、肯德基等知名品牌赫然在列。苦苦支撑下来的实体店们,却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:即时零售。并且这股风逐渐从传统大型商超,蔓延至实体零售的多个方面。近日,KK集团旗下美妆集合店品牌THE COLORIST调色师上线饿了么、美团、京东到家三大本地生活服务平台。据悉,调色师门店覆盖了400+全球美妆品牌,超5000款单品。此外,调色师与欧莱雅、资生堂、KISS ME等全球30多个彩妆品牌达成合作,保证了商品的日常供应。此外,在李佳琦直播间走红的国妆品牌花西子、完美日记等更是早在去年下半年就开始入驻美团、京东到家等即时零售平台。除了美妆之外,今年3月,有数据爆出,美团平台上已有3000多家小米之家入驻。简单总结一下,除了传统的外卖和大型商超,近一段时间以来,诸如美妆、3C电子等实体零售纷纷入局即时零售平台。即时零售的风,越发动人。以京东平台为例,数据显示,截至2021年底,京东零售已引入沃尔玛、永辉等370多家商超,覆盖超3.4万家门店,提供超过300万种SKU。并且,截至2021年底,已有超过70%的京东到家在线门店在小时购上线。除夕当天,“小时购”最快订单,从消费者下单到签收仅用时9分钟。在线下实体店寒冬之际,实体商家可以借助平台和骑手的力量,实现商品在同城生活圈的运转,并且时效性也在逐渐追平用户肉身到店的效率。用业内的话来说,叫做从送外卖,扩大到送万物,简言之,即时零售就是放大版的“美团外卖”。前段时间,在上海疫情期间就有一位顺丰同城的骑手拿下了“日入一万”的好成绩,虽然这只是个特例,但是疫情常态化的今天,即时零售必然会更加火热。据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显示,即时零售市场规模预估到2024年将达到近9000亿元。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在哪里我们还不知道,而对疫情期间的实体店商家来说,能够多一个渠道,就能多一分把握。即时零售的扩大化发展,给这些实体店送来一根救命稻草。
而这样一个万亿级的庞大市场,早就被各大巨头看上了。如果一定要追溯即时零售在国内互联网的发展历程,大概要从2009年4月,由张旭豪等人创立的饿了么开始算起。不算不知道,一算吓一跳,这个看似年轻的市场已经走过了13年的时光。即时零售的业务范围也从原本的送外卖,同城跑腿,逐渐扩张到同城生活中的各个角落。相比跑腿之类的古早称呼,近两年才兴起的“即时零售”这个称呼更加准确,也更高大上,因为资本和市场总是喜欢听新故事。目前业界普遍认为,一小时左右的配送时效,被视为即时零售的一个门槛。就在这个一小时生活圈中,却诞生了诸多玩家,从自营到平台,再到第三方,传统电商的几个模式,在即时零售市场再次复刻。单平台型商流模式,就有美团闪购、京东到家和达达、饿了么和蜂鸟这三个巨头。作为美团现在最具爆发潜力的业务,上线3年多,在没有特殊流量扶持的情况下,美团闪购的日订单量已经突破了450万单,峰值订单量突破650万。在去年9月举行的美团闪购数字零售大会上,美团高级副总裁王莆中就直接指出“即时零售的市场预期未来五年将要达到1万亿,而美团拿下4000亿的份额。”除了美团之外,达达和京东到家的实力也不容小觑,数据显示,2021年达达集团营收为69亿元人民币,同比增长了78%。并且,达达的运力调度效率很高,此前数据显示,达达平台凭借70万人的骑手数量,在2020年实现了11亿单全年单量。截至2020年底,达达业务就已覆盖全国2700多个县区市,日单量峰值超千万单。除了这些大型平台之外,在生鲜电商细分领域,还涌现出走自营路线的盒马鲜生、叮咚买菜、每日优鲜三位杰出选手;在第三方平台领域,顺丰同城已经顺利上市,闪送、UU跑腿等玩家也在背后虎视眈眈。可以说,进入2022年,即时零售终于迎来了爆发之势,入局者众多,行业的竞争也越发激烈。艾媒咨询的报告显示,2019年至2020年,中国即时零售消费者满意因素发生了不小的变化:对品类丰富程度的关注从52.7%上升到60.7%,对配送时长的关注从43.6%到48.3%。甚至可以说,这种巨头混战的火热程度,几乎不亚于两年前的社区团购,并且在当前社区团购退烧的节骨眼,即时零售赛道正迎来春天。站在用户角度来说,这种混乱的格局,其实是件难得的好事儿。商家可以拥有不止一个渠道,消费者也可以在竞争中货比三家。在流量消退的今天,无论是传统电商还是即时零售,都不可避免的进入“买方主导市场”。但实体店商家请注意,即时零售并不是海豚,喜欢拯救落水的可怜人儿。
一个简单粗暴的公式,即时零售的销量与用户需求的紧迫性成正比。简单来说,用户越急,即时零售销量越高;用户越佛,即时零售越差。而这就是非餐类外卖市场一直很难快速发展的根源。对于众多期待实体店转型的商家来说,目前的即时零售“只救急不救全”,对于时效性要求不高的商品品类来说,即时零售这根“救命稻草”,就没那么粗了。根据此前媒体报道,2022年刚开始的元旦三天,永辉超市在美团闪购的交易额就达到了去年同期的三倍多,订单量突破33.6万单。除了节日之外,在京东到家平台搜索永辉超市,月销量过300的商品也是不计可数。以花西子为例,在京东到家平台,定位距离自己最近的店铺,店内有26件商品,但销量均为个位数;另一家美妆集合店名创优品也遇到了同样的遭遇,最近一家店铺中有771件商品,月销量超过10的商品屈指可数。这些数据也非常符合我们对即时零售的想象,对于日常购买频率较高,需求更多的实体店来说,即时零售可以带来不小的助力,但对于用户需求并不急切的实体店来说,即时零售的效果并不好。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,除了消费端的需求不高之外,另一个制约条件就是成本。以顺丰同城为例,2020年,顺丰同城共派送7.61亿单,而亏损也达到了7.69亿,每送一单,就亏一元。同时,顺丰同城的人力成本占营业成本比例为97.8%。这种人力成本超高的现象,就连美团也无法避免,去年第四季度,美团配送服务营收143亿元,远低于183亿的相关成本,对此,王兴也承认“每单亏超过1元”。因为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之下,即时零售平台的“最后一公里”难题,几乎都是由骑手人力完成。在人力成本不断高企的今天,这个问题制约着所有玩家。就像拼多多黄峥说的那样“这种传统的以规模和效率为主要导向的竞争,是有其不可避免的问题的。”在这样的背景下,押注自动配送技术,期待技术变革成了大家的共识。以美团为例,作为行业内的佼佼者,其实还是一个智能汽车的隐秘玩家。创业邦数据显示,在美团最近一年的“投资行业偏好”统计中,“汽车交通”位列第一,其次分别是“智能制造”和“人工智能”。其中光是在自动驾驶方面,美团就布局了三家技术公司。除了美团之外,京东、顺丰、阿里也都在无人配送技术上不断发力,期待押注这场技术变革。总体来说随着行业竞争对手的增多,以及技术层面的不断加码,即时零售的几个难题正在破解中,但短期内,即时零售还无法满足所有实体店的转型需求。而对实体店商家来说,要认清现实,短期内,即时零售无法解决整个实体行业的难题,对于部分时效性要求不高的实体店来说,即时零售的出现仅能满足少量消费者的需求。最重要的是通过即时零售这种模式,看清楚零售的目的,那就是离消费者近一点,可以是空间上近一点,更要在时间或者心理上近一点。而从长期来看,无论是品牌还是商超,都要尽早入局,抢占一席之地。等到技术变革来临的那一天,就是爆发的那一刻。